剛結(jié)束的徐州兩會上,徐州提出,在今后五年,漢文化名城建設(shè)要取得突破性進展,漢文化傳承和旅游目的地更具國際影響力。
講到漢文化,就躲不開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2000多年來,眾多政治家和學(xué)者都對劉邦給出了很高的褒獎,近年來卻有了一些“黑化”劉邦的言論。這弄得不少徐州人沒了文化自信,感覺低人一頭。
弄清真相很重要,真相是什么呢?讓著名文史專家田秉鍔來解碼一個真實的劉邦。
做漢人,說漢話,寫漢字,穿漢服,吃漢食……2200年前的大漢王朝,奠定了漢民族和中華文化。它的影響觸及漢民族的每一個層面,今天的我們依然和他血脈相連。可以說,如果沒有漢朝的偉烈豐功,就沒有中華文明的傲立千秋。
漢文化尋根溯源,繞不過去徐州。徐州是大漢之源,出了一個劉邦,建立漢朝,有了漢文化。王朝是劉邦自己的,漢文化是全民族的。漢文化是劉邦和他的團隊建立的,劉邦是漢文化的總設(shè)計師,漢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劉邦締造的。
一份證據(jù)說一份話,沒有證據(jù)不說話,這是研究漢文化的態(tài)度。從漢代的司馬遷到清朝,翻閱200多本資料書籍后收集梳理了2000多年來歷代文人學(xué)者對劉邦的評價,從中可以看到,對劉邦肯定的評價,2000多年基本都是一致的,肯定和褒獎是主流。
為什么呢?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誰承擔(dān)這個任務(wù),就是時代的大人物。我們應(yīng)該站在這個層次和角度,去評價劉邦。
解碼的過程,是回到原點,回到史實。劉邦時代的歷史事實是:秦末專用嚴(yán)刑峻法,而收太半之賦,鬧到“天下苦秦久矣”,劉邦從徐州起步到長安登峰,出色完成了那個時代的偉大使命。例如,劉邦首舉反秦大旗,比陳勝吳廣還早;是他的團隊攻克了咸陽,終結(jié)了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隨后,劉邦戰(zhàn)勝了堅持分封制的項羽,平息了諸侯王的叛亂,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漢王朝;漢朝建立后,又實行一系列與民休息、輕徭薄役的政策。
還有一個歷史功績,被很多人忽略:劉邦逝世前半年,他帶著箭傷繞道曲阜,祭奠孔子。帝王祭孔,始于漢高祖劉邦。這為中國歷代王朝尊孔、尊儒開了先河。劉邦為中國人找了一個老師,此后才有了中國2000多年的儒家治國。
《史記》從側(cè)面對劉邦的個性行為作了一些記述,有過分放大之嫌。例如說他流氓無賴、重色輕友、欠錢不還等等,多局限于生活細(xì)節(jié)。評價劉邦這樣的重要歷史人物,如果不談基本道德、政治功業(yè)、文化建樹,盯住這些真假難辨的個人細(xì)節(jié),有失偏頗而且意義不大。
這種放大尤其對文化的傳承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它把漢文化的締造者否定了,這種文化的嚴(yán)肅性和莊嚴(yán)性就沒有了。
說劉邦是漢文化的總設(shè)計師,近乎“現(xiàn)實功利語”。其實,他當(dāng)時的設(shè)計,影響深遠(yuǎn)。如郡縣制和郡國制并行、和親政策、綏服邊患、以孝治國、以禮定儀等等……事關(guān)漢文化的體系和內(nèi)涵,多由劉邦確定。
舉一個例子看,漢朝之前,夏商周包括春秋戰(zhàn)國都是貴族傳承、貴族統(tǒng)治,是貴族的血緣文化,庶民沒有政治地位。從漢朝開始,皇帝和大臣都是老百姓,有了舉、察制度,后來過渡到科舉制度,庶民可以通過讀書、捐納、立功等途徑進入政府體系。
歷史是一顆大樹,我們是枝葉,斬斷了樹根,就斬斷了生命。歷史是一條河流,劉邦在上游,我們在下游。
最后,讓我們回到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表》中,對劉邦的評價:興起于民間,和天下英雄豪杰討伐暴秦,發(fā)揮了時代英雄的能力,他就是有些書上所說的“大圣人”。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