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5日的一款熱門旅游APP上,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被網友們打上“必游TOP6”標簽,并成為南京“昨日人氣NO.2”的景點。周末節(jié)假日,南博內人流如織已是常態(tài),大報恩寺琉璃拱門等從《國家寶藏》走進大眾視野的文物,更是吸引著游客絡繹不絕。
藝術殿堂、可供市民休閑的文化場所、令人慕名而來的城市文化景觀——在南博副院長王奇志看來,新時代下南博的“名片”上,可以印著這三樣身份。立體地說好文物故事,讓不同層次的受眾都能獲得更加飽滿完善的體驗,南京博物院一直在讓自己更豐富、更有趣、更“好玩”。
王奇志
從陳列到展覽,開創(chuàng)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法
在我看來,“超級連接的博物館”就是在原先“陳列”、“研究”的博物館職能上,在深度與廣度上多渠道地吸引新的觀眾并增強彼此的聯(lián)系,博物館必須開創(chuàng)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法,強調以人為中心、與公眾互動。
“超級連接”最重要的是在業(yè)務范圍上有所突破,是從“陳列”到“展覽”的過程。在以往的“陳列”中,博物館的工作就是把東西逐一擺放出來;而在“展覽”中,存在著一種“我展你覽”的關系,文物藏品與看展人發(fā)生著關聯(lián):我們講究展品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相關的文物展現(xiàn)這個區(qū)域過去人們的生活,從而帶給受眾體驗式的感動。
這一概念在2016年南博年度大展《法老·王》中得以體現(xiàn):策展創(chuàng)造性地架構起埃及文明和漢文明的對比與呼應,比如同臺展出的埃及制作程序繁多的木乃伊,和漢代工藝精密的金縷玉衣,表達著兩個區(qū)域共通的視死如視生的精神信仰。
在受眾的體驗感上,《法老·王》在策展階段就對目標受眾進行了調研,了解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è)的受眾都想看到什么,策展人員把收集的信息帶入到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意識地與合作方——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進行溝通。展覽過程中我們也在潛移默化地保持著和觀眾的溝通,收集他們的參觀路線、在某個文物前停留和討論時間等等,從而微調不同的體驗活動?,F(xiàn)在的博物館除了研究課題,還要研究觀眾,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提到了“新方法”,也許是意識到博物館在“超級連接”上還存在一些阻礙,需要博物館人集思廣益去破除創(chuàng)新。為什么觀眾在閑暇時間不選擇來博物館?一開始可能是經濟障礙,但國家在2008年免除了博物館參觀費用;現(xiàn)在更多的是時間問題,南博在嘗試節(jié)假日延長開放、夜間開放;如果是空間距離,我們也在借用網上展覽等方式讓溝通零距離……我們努力的方向與內容,就是為觀眾來博物館掃除障礙,為觀眾留在博物館增添樂趣。
超級“鏈”接的博物館:新技術讓歷史在觀眾眼前“活”起來
除了理念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新科技、新媒體的探索與實踐,也成為南博溝通大眾“新技能”。
去年,南博考古所在金壇考察土墩墓遺址,通過直播平臺,對外撩開了江南區(qū)域在東周時期土著生活的神秘面紗,考古人員還現(xiàn)場回答了觀眾的彈幕提問。
網上直播、賣萌又有內涵的新媒體公眾號成為南博“行走的課堂”;全館WIFI覆蓋,歡迎觀眾在不使用閃光燈和自拍桿的情況下對文物進行“美顏拍照”,自發(fā)形成“朋友圈里游南博”。我們不斷嘗試借助互聯(lián)網向全社會傳播,使人們通過更為便捷和新穎的方式,領略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
而南博數(shù)字館是全國第一個落地的數(shù)字館,把中華傳統(tǒng)和江蘇地域文化,通過影像、全息投影等方式,分成多個片段表現(xiàn)出來。文物本身不會說話,我們通過技術更立體地展現(xiàn)文物故事,讓歷史變得更加形象清晰。
我們也在計劃發(fā)展建設智慧博物館,把藏品資源、觀眾層次、管理系統(tǒng)這些分開的信息孤島進行鏈接匯聚,讓博物館更“聰明”。通過大數(shù)據分析,可以通過用戶訪問的數(shù)量、時間、興趣點,總結出觀眾的參觀喜好,為今后的展覽和開放提供依據、有利于博物館針對不同數(shù)字化展示程序,做到智慧優(yōu)化并實現(xiàn)博物館庫房與展廳、博物館觀眾與工作人員、人與物之間的智能化管理,構建智慧博物館體系。
讓博物館有人來,讓觀眾留下來
評判博物館服務公眾的標準當然有很多,最直觀的一點是“有人來”,而且讓他們“留下來”,怎樣達到這個目標呢?
這幾年,我們一直強調“分眾教育”理念。比如針對兒童心理特征,為他們營造身臨其境的參觀游戲;針對成年觀眾提供專題講座和導覽、構筑文化傳播平臺;還為視障觀眾提供特殊體驗活動,為附近社區(qū)居民提供品茶看戲的休閑場所。分眾和大眾是對立的,面向大眾是找普遍規(guī)律,而面向分眾則是找差異。如果說南博是一部底蘊深厚、生動豐富的書,要讓不同的觀眾都能讀懂它、喜歡它,還需要配合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并將之轉化為不同層次觀眾都能接受的方式。
再者,是修內功,努力把博物館的文化產品做好,包括展覽、教育活動、文創(chuàng)產品和我們提供的服務。讓文化產品吸引人,讓文化產品??闯P?,可以讓人們對博物館的展覽和服務有較深刻的印象,有想再次參觀博物館的愿望,在參觀的過程中,真正享受到了尚美的精神產品,享受到了文化服務。
最后是多宣傳、做推廣,向社會的田野廣泛播撒文化,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的同時,提高博物館的形象。南博將年度大展的宣傳印在地鐵的燈箱廣告上、投在鬧市區(qū)商場的大屏,利用公眾號和媒體宣傳我們的聲音和展出特色。借此推廣宣傳,能夠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豐富自己的學識,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和經驗,人們能夠在博物館中體驗到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能夠通過經驗的積累探究文明建設的豐富底蘊。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王奇志南京博物院副院長、黨委委員、研究館員——超級連接的博物館要“以人為中心”
標簽: 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