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和秦叔寶拿起手機和微單,開啟自拍模式
桃花塢木刻年畫兩位新門神好酷
“金錢虎”門神畫。記者 羅雯攝
顧志軍手執(zhí)畫稿。記者 羅雯攝
本報記者 羅雯
春節(jié)將至,時逢虎年,充滿傳統(tǒng)特色的桃花塢木刻年畫成為不少蘇州人過新年的心頭好,桃花塢版畫家顧志軍就特意創(chuàng)作了一幅“金錢虎”門神畫,以寄托大家對于新年的美好心愿。日前,記者前往顧志軍工作室一探究竟。
虎虎生威 傳統(tǒng)當代“兩相宜”
門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形式和信仰的表達,用以辭舊迎新、驅邪納福。貼門神也寄托了百姓“驅邪鎮(zhèn)宅 吉慶如意”的美好愿望。從古至今,門神一直代表了中國人迎春納福的心理狀態(tài)。
最開始的門神是神荼、郁壘兄弟,據(jù)《搜神記》記載,神荼、郁壘二人專門管鬼怪、邪物,能夠驅邪避兇,受到世人敬仰。于是,百姓便將二人作為門神,貼于門上用來辟邪求福,鎮(zhèn)宅保家。自元代以后,民間逐漸用隋唐名將尉遲恭和秦叔寶代替了神荼、郁壘作為門神,此次顧志軍創(chuàng)作的門神畫就繪制了尉遲恭和秦叔寶。
“主要是因為二人作為門神在年畫中被使用得比較廣,創(chuàng)作時可以從全國各地年畫中尋找參考形象,同時二人作為門神也被大多數(shù)百姓所認可。”顧志軍告訴記者,他在創(chuàng)作中有意在顏色、造型、結構等方面作出有別于傳統(tǒng)桃花塢木刻年畫的樣式,并將現(xiàn)代版畫語言運用到傳統(tǒng)版畫中來。
記者注意到,年畫中二位門神,其中一位手執(zhí)鋼鞭,為尉遲敬德,而另一位手執(zhí)鐵锏,為秦瓊,而二位門神另一只手則分別拿起手機和微單,開啟自拍。顧志軍介紹,這是科技發(fā)展和現(xiàn)代文明的產(chǎn)物,他認為可以在年畫中進行體現(xiàn),而年畫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也被他保留下來。
兩位門神頭頂紅云,寓意“鴻運當頭,送春納福”;各騎一只金錢虎,迎接虎年,金錢虎腳踩如意與法寶,寓意吉慶如意,風調雨順。“在門神服飾配色上,我特意調配了國風對比色調,不同于過去的濃紅艷綠,整體畫面清新淡雅,朱膘、花青冷暖相稱,藤黃、石綠相應而生,微微淡墨流淌著文藝范兒。”顧志軍笑道,它既有時代氣息,也不乏年味兒。
“年”虎迎春 刻印之間顯匠心
傳統(tǒng)桃花塢木刻年畫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qū)民間藝術風格,構圖豐滿,常常追求對稱美、色彩絢麗,但一塊套版只能給年畫上一種顏色。因而為了制作這幅虎年門神畫,顧志軍刻了7塊版,在短短一個半月時間內,完成了構思、刻版、印刷等工序。
“各地門神形象各異,一開始構思門神畫的造型和結構比較困難,加上這幅圖不同于傳統(tǒng)的桃花塢木刻年畫,7個版中還有空套部分,由于沒有線條分割,在刻版以及套印時需要更加謹慎,而之所以采用空套印刷也是為了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更具立體感。”顧志軍說,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他只能在沒有畫好完整色稿的情況下,刻一套印一套。“這需要我把握好這一套顏色對下一套的影響,中間若有漏版,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補救。”
“一般來說,印刷時一版一色,先印墨線版,再根據(jù)畫稿的色澤分版套色印刷,一張成品畫作往往要經(jīng)歷反復的鐫刻和精心的層層印制。”他解釋道,完成的畫稿要貼在版上 “上樣”,刻版的技法復雜多樣,要保證線條流暢,圖稿不走樣。“一開始套印,廢稿率能高達20%。越細致的稿子,刻版時越要精雕細琢,不能出錯。”顧志軍一邊講解,一邊快速地翻動并按壓紙張于刻好的版上,熟練地噴水、抹墨、印稿,一幅年畫的初稿就印出來了。
牛刀小試 “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年畫,門神畫也需要張貼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它的價值,我們將會與顧老師合作印制800張虎年門神年畫,在春節(jié)前夕發(fā)放給蘇城百姓。”蘇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文藝之家負責人姚永強說,除了藝術家在年畫創(chuàng)作上的創(chuàng)新和與時俱進以外,傳統(tǒng)藝術也應當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融入當代的“蘇式生活”。
對顧志軍而言,這樣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小試牛刀”。雖是第一次刻印門神畫,但每年他都會在版畫領域不斷嘗試與創(chuàng)新。自2007年起,顧志軍堅持同一題材作品,一年畫一瑞獸,秉承版畫傳統(tǒng),追求完美作品,歷時12年,于2019年完成了12幅生肖版畫作品,去年他還舉辦了“有時有候——顧志軍《十二生肖》版畫文獻展”。今年,除了虎年門神畫,他還采用絲網(wǎng)印刷的方式將老虎年畫重新印制,版畫中的老虎顯得更加威猛、自然。顧志軍告訴記者,接下來,將在年畫創(chuàng)作上繼續(xù)努力,創(chuàng)新使用三維、四維等年輕人可以接受的圖像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桃花塢木刻年畫。
據(jù)悉,桃花塢木刻年畫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明代在蘇州七里山塘和閶門內桃花塢一帶有數(shù)十家畫鋪,年產(chǎn)數(shù)百萬張木刻年畫,到清代康乾年間,桃花塢木刻年畫一度達到鼎盛。它是蘇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藝術寶藏,更是蘇州人民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和對未來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值得所有老蘇州人、新蘇州人深入了解和傳承。
標簽: 桃花塢木刻年畫兩位新門神好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