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報告的新冠病毒檢測陽性人員多為無癥狀感染者。28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魏晟教授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疫情中無癥狀感染者數量大、傳染力極強,是造成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的重要傳染源,奧密克戎不等同于‘大號流感’,危害性比流感大很多。我們需始終保持警惕、嚴密防范傳播風險,要摒棄‘躺平’心態(tài),切不能掉以輕心。”
“隱形的危險”有多危險?
(資料圖)
不容忽視的傳染力
魏晟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傳染病的流行中有一個“冰山現(xiàn)象”:通常在傳染病的感染譜,臨床上表現(xiàn)出典型癥狀及體征者僅占很少部分,但同時往往有較大比例的隱性感染者。隱性感染者作為一種“隱形的傳染源”,可能導致疫情在不知不覺中傳播。
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現(xiàn)陽性,但無相關臨床表現(xiàn),即感染者沒有發(fā)熱、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且CT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
“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播主要還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途徑傳染給別人?!蔽宏芍赋?,從本次疫情分析,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代際間隔約2天左右,有最新研究表明,奧密克戎變異株可以在2分鐘左右進入宿主細胞,很快在上呼吸道呈現(xiàn)指數復制,12~24小時后在感染細胞中釋放成熟的病毒顆粒,也就是通常說的開始“排毒”,因此,奧密克戎變異株最快的不到24小時就能把病毒傳染給另一個人。
因為奧密克戎變異株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隱匿性高等特點,感染者大多無癥狀或癥狀輕微、不典型,感染者可能誤認為自己沒有感染新冠病毒,出入一些公共場所、乘坐交通工具等,則有可能會將病毒釋放到空氣中,形成飛沫,周圍的人通過吸入這種帶有病毒的飛沫造成感染。同時,無癥狀感染者經過的地方可能會在環(huán)境中造成新冠病毒污染,而新冠病毒在環(huán)境中也可以存活一段時間,因此,通過接觸也有可能感染,在人群中造成隱匿性、大范圍的傳播,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
魏晟強調,我們還應該看到,奧密克戎不等同于“大號流感”。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比普通流感要高,總體病死率也比流感要高,特別是老年人群,病死率比普通流感高出幾十倍,80歲以上老年人甚至高出近百倍。特別是奧密克戎的極強的傳染性,短期內會感染大量的人群,一旦造成醫(yī)療擠兌,會帶來嚴重的死傷。因此,對奧密克戎的傳播,我們始終要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輕心。
防范奧密克戎病毒
摒棄“躺平”心態(tài)不能松懈
當下,我市的防控重心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tài)清零”的目標,為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奧密克戎變異株危害性,要摒棄“躺平”心態(tài),不能有絲毫的放松和麻痹。
魏晟表示,防范人群中隱匿的無癥狀感染者,對于健康人群所采取的防范措施來講,沒有差異。只要堅持出門戴口罩,堅持少聚集,堅持少去人員密集的場所,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保持良好個人衛(wèi)生習慣,即使有這些無癥狀感染者的存在,我們依然可以做好預防,遠離新冠肺炎病毒。
“為了盡可能找出潛在感染者,短期內多輪次的核酸檢測是十分必要的。”魏晟表示,只有經過多次檢測、全員檢測,才能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無癥狀感染者。廣大市民朋友需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務必做到“應檢必檢”“應檢盡檢”,才有可能趕得上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速度,才能盡快把隱性感染者全部第一時間摸排出來。
除了積極參與多輪核酸檢測之外,魏晟認為,適當的控制社會面人員的聚集和流動也是快速斬斷疫情傳播的必要手段。近期,廣大市民朋友非必要不到人員密集場所,不聚餐聚會,以實際行動支持全市抗疫大局;落實個人健康管理,做好自我健康監(jiān)測,如出現(xiàn)咽痛、發(fā)熱、咳嗽等可疑癥狀,主動聯(lián)系社區(qū)工作人員,在做好個人防護的情況下及時到醫(yī)療機構就醫(yī)。只有全體市民的大力配合,我們才能齊心協(xié)力盡快控制住疫情,構筑起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盡快恢復正常生活生產秩序。
長江日報出品 采寫:記者江夢晴
標簽: 奧密克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