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 ”芒種過后,中稻陸續(xù)進入育秧期。記者近日來到東至縣香隅鎮(zhèn)臨江村光輝家庭農場,只見育秧棚里整齊的秧苗葉色蔥綠、長勢喜人。
“傳統(tǒng)的育秧模式,是在秧田放好水后翻耕、施肥、整平,秧苗長得好不好,看‘天意’?,F(xiàn)在,我種植的200畝水稻全部采用室內機械化方法,水稻種子經催芽、播種、適溫避光催苗,再通過大棚育秧,能最大限度地達到苗壯、豐產。 ”該農場負責人王光輝說。
2017年,王光輝開始使用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目前,農場4個育秧大棚、4000張育秧盤陸續(xù)長出嫩綠秧苗,比傳統(tǒng)育苗時間縮短10天至15天,數(shù)日后便能移栽入田。在滿足自家水稻育秧需求的同時,還可為其他小規(guī)模種植戶提供育秧訂單保障,可供400余畝水稻種植。
“秧苗過幾天就可以栽插了,這個時候棚里溫濕度變化要控制好,及時防治病蟲害?!毕阌珂?zhèn)農技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陶運強向王光輝講解水稻秧苗管護注意事項,確保秧苗茁壯生長,提高秧苗質量。
“水稻工廠化育秧一上午就能育秧百余畝,成苗率提高可使每畝田增產10%左右,每畝效益增加300多元。 ”陶運強說,工廠化育秧不僅省工省肥、育秧周期短、秧苗生長整齊,育秧大棚在農閑時也可用于種植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拓寬農戶致富渠道。
“自2013年起,東至縣開始推廣集中育秧和機械插秧,從最初的200畝小面積試驗示范田,到現(xiàn)在年育秧2萬多畝的規(guī)模,有效解決了小農戶育秧難和大戶直播除草難。 ”東至縣農業(yè)農村綜合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胡佳貴說。
(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東至縣著力實施“兩強一增”,不斷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目前,該縣有規(guī)模以上水稻育秧中心3個、育秧工廠15個、育秧大棚98個,累計組織100余名科技特派員開設“田間課堂”,開展水稻機插秧技術培訓,預計全年發(fā)放水稻工廠化育秧補貼60萬元,發(fā)放農機購置補貼20余萬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