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9日)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國際設計工作坊開營的第5天,全球頂尖的專家仍然在熱烈討論中。那未來蘇州大運河邊的國家文化公園會是什么樣的呢?蘇州的年輕人也參與到了這場熱烈的討論中。
家住閶門附近的小張和小周都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也是兩個吃貨,中午時分,她們一起來到北碼頭的民國風情街,自從這里重新改造后,就成了她們覓食的好去處。作為年輕人,小周認為,國家文化公園附近,至少應該有一家老字號飯店。
閶門社區(qū)居民周紅說,“美食第一位,因為我比較喜歡吃,小朋友玩的地方一定要有。”
除此之外,小周還覺得,國家文化公園附近交通一定要便利,停車問題也應該解決好。而她的小姐妹小張則提出,除了有老字號飯店,還應該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館。
閶門社區(qū)居民張麗萍說,“比如說桃花塢木刻年畫,希望我們能夠親手去嘗試一下或者蘇繡、檀木扇。”
小張說,她作為蘇州人,看到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不會說蘇州話,覺得很可惜,所以她希望國家文化公園建好后,能在里面設置一個蘇州話沙龍,這樣就可以為蘇州話的傳承提供一個場所。
張昊是蘇州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的規(guī)劃師,同樣作為一名年輕人,他也從專業(yè)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說,“首先對一些傳統(tǒng)的老字號進行復興,同時增加一些具有創(chuàng)意性、具有特色的設施,比方說創(chuàng)意沙龍、特色工坊或者是傳統(tǒng)民宿、書吧、茶吧,像玉雕制作、燈會制作、核雕或者昆曲,對于年輕人來說,還是具有吸引力的。”
在張昊看來,大運河從盤門到山塘街這一段,是極具特色的歷史功能區(qū)域,可以通過提升設施、植入節(jié)點,為環(huán)城河步道沿線提供活力,如設計燈光秀場,串聯(lián)百花洲公園等。
張昊告訴記者,“ 通過街巷連通,將蘇州傳統(tǒng)的街坊格局給它一個重新的體現(xiàn)。我們希望是有一個吃完飯之后,可以去看電影,可以去創(chuàng)意書吧坐一下,可以把這所有的功能集中在一起,并不是說需要去做一個商業(yè)綜合體,而是要變成能夠讓過境游客花時間留下來的商業(yè)氛圍。”(蘇州廣電全媒體記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