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冠狀動脈再通與術后再狹窄、血栓與出血間的矛盾,始終是困擾臨床實踐的重大難題。記者近日從哈爾濱醫(yī)科大學獲悉,由該大學附屬一院心內科田野教授團隊完成的一項課題,成功揭示了聲動力療法抑制受損動脈內膜增生的機理,為今后減少冠狀動脈再通術后再狹窄的發(fā)生提供了實驗證據及分子生物學依據。相關論文在線發(fā)表于國際期刊《科學報告》。
介入手段是目前心內科解決狹窄或閉塞動脈再通的最佳方法之一,主要手段包括經皮球囊擴張術和支架置入術。經皮球囊擴張術在術后動脈血管再狹窄率高達32%—50%;金屬裸支架在使用6個月內,動脈血管再狹窄的概率也居高不下。而在金屬裸支架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藥物洗脫支架,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風險較高,術后需采用更長時間的雙聯抗血小板療法,而這又會顯著增加出血傾向,對患者造成新的打擊。
田野團隊認為,要突破這些瓶頸問題,應該在動脈支架置入術的早期直接抑制介入治療損傷帶來的動脈炎癥。他們通過動物模型研究發(fā)現,聲動力療法能直接抑制巨噬細胞引起的炎癥,間接阻遏平滑肌的增殖和遷移,從而減少動脈血管再狹窄的發(fā)生。
專家建議,未來心內科醫(yī)生在對狹窄或閉塞動脈病人進行治療時,可在金屬裸支架置入后,早期給予聲動力療法輔助干預,以減輕動脈壁損傷,降低術后動脈血管再狹窄發(fā)生的可能性;同時避免藥物洗脫支架術后可能出現的嚴重血栓和出血風險。(記者李麗云 通訊員衣曉峰 生利健 徐旭)
標簽: 冠狀動脈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