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抗疫,全民齊心。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學生志愿者也穿上防護服,走在抗疫第一線。西浦人文社科學院博士生方欣說:“‘志愿者’這個稱呼在我心里已經(jīng)超越了它本身的定義,變得更加生動,寒冷的蘇州也跟著變得溫暖起來?!?/p>
寒風中的逆行者
2月14日看到志愿者招募的消息后,西浦人文社科學院學生楊昊芫第一時間就報了名?!斑@是一項大家共同努力的事業(yè),我想要參與進去為家鄉(xiāng)做貢獻?!?/p>
兩天后,楊昊芫來到社區(qū)核酸檢測點報到,主要負責維持現(xiàn)場秩序,對居民進行蘇康碼預檢。他穿上防護服,戴上面罩,這是他第一次這樣 “全副武裝”:“天氣很冷,感覺很悶?!?/p>
左二是楊昊芫
從晚上6點一直到深夜12點,一天的工作才算結(jié)束。夜晚,積壓在長隊后的居民情緒開始有一些起伏,人群中出現(xiàn)爭吵和抱怨聲。楊昊芫從頭走到尾不停提醒:“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請大家保持距離,不要扎堆!”雖然手腳凍得冰涼,還是堅持陪排隊的居民聊天、舒緩他們的情緒,不厭其煩地確保人群的安全間隔,“我們就像游戲里的NPC,重復機械地來回做這一件事?!?/p>
“一線的工作非常辛苦,穿上防護服,想要喝口水都成了奢望。但大家都很積極,從沒有人抱怨?!睏铌卉菊f。
同樣成為志愿者的西浦人文社科學院博士生方欣也深有體會:“疫情突發(fā),相關(guān)工作人員需要在短時間和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做出周全的工作安排和調(diào)度,壓力和辛苦可想而知?!?/p>
志愿者每天上崗時間不同,往往都是根據(jù)社區(qū)工作人員前一晚的臨時通知進行安排?!盀榱思皶r看到消息,我把相關(guān)微信群都列為了特別提示,生怕錯過任何一條通知?!边@幾天,方欣的手機幾乎時刻不停地響起,“原來我是個手機常年靜音的人?!?/p>
戰(zhàn)疫中的溫情
抗疫不僅是“核酸檢測”、“綠碼查詢”這些冷冰冰的名詞,一線工作中更多的是情緒的交流與支撐。楊昊芫還記得隊伍中那些不知所措的老人:“他們的手機上沒有支付寶也沒有微信,我們只能手把手幫他們下載、教他們進行人臉認證?!泵恳惶?,同樣的操作都在不停重復。
“雖然枯燥,心里卻是暖的。”楊昊芫說,“有的老人家嗓門很大,脫下口罩大聲說謝謝,雖然還是要負責任地教育他們戴好口罩,但心里是感動的?!?/p>
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居民最初的焦慮心態(tài)漸趨平和。在方欣所在的社區(qū),居民們紛紛送來了御寒的電暖油汀和毛毯,“這是大家互相理解的表現(xiàn),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大家一條心一起努力。”
方欣的工作時間幾乎都排在早上,最晚六點半,她就已經(jīng)趕赴現(xiàn)場。二月的蘇州正是春寒料峭,在露天執(zhí)勤的方欣凍得直打哆嗦,隊伍里的一位志愿者看到后,趕緊往她背上貼了兩片暖寶寶。“在群里,大家總是互相提醒注意保暖,‘多穿兩件’、‘厚底鞋才能保暖’,這些簡短的問候都讓我覺得志愿者們是個大家庭?!?/p>
左一是方欣
“從前在報道中看到志愿者,總是他們?yōu)橐咔榕^斗的樣子。這次加入這個群體,大家白天互相關(guān)照,晚上群內(nèi)聯(lián)絡(luò),讓我感受到了更有人情味、更生活化的志愿者?!狈叫勒f。
志愿者的群像是“希望”
“從沒有人抱怨”與“團結(jié)一心”是楊昊芫與方欣提及最多的詞。楊昊芫說,“志愿者群里有黨政機關(guān)的工作人員,有學校的教師、企業(yè)的員工,也有很多和我一樣的學生,在這里,所有人聯(lián)合在一起,完全自愿自發(fā)地在抗擊疫情中發(fā)光發(fā)熱。”
在方欣看來,只要心存善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給予他人幫助、傳播善意,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志愿者:“我的一位志愿者同行曾經(jīng)是輕度自閉癥患者,從小被很多志愿者照料長大,如今這個17歲的大男孩也成為了志愿者團隊的一員,用行動來感恩生命里伸向自己的每一雙援手。”
“我還記得這個男孩經(jīng)常給小朋友畫畫,畫著藍天和海鷗。如果給志愿者刻畫群像,我會用藍色,仿佛是陽光鋪滿天空,充滿了溫暖與希望?!狈叫勒f。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顧秋萍 通訊員 姜影
校對 李?;?/p>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