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又到賞菊時。連日來,虎丘、獅子林等園林的菊展都吸引不少市民拍照打卡?!拔易钕矚g微型盆景藝菊,花匠通過蘇派盆景技藝對菊花進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菊花的隱逸、高雅,十分符合蘇州城市氣質(zhì)?!崩匣ㄞr(nóng)張挺說。
藝菊是指在栽培養(yǎng)護過程中經(jīng)過藝術加工而形成的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菊花,包括盆景菊、懸崖菊、大立菊、多頭菊和獨本菊等。蘇州人善藝菊,初唐時,就有了在庭院種植觀賞菊的記載。明清時期,蘇州的藝菊栽培技藝達到高峰。不過,因為藝菊栽培存在入門門檻高、學習周期長、經(jīng)濟收益低等因素,目前蘇州只有少數(shù)中老年花匠還在堅持,這門老手藝急需煥發(fā)新生機。
(資料圖)
從巴掌大的盆景菊到著花千朵的大立菊,蘇州的藝菊驚艷了近800年
昨天上午,記者跟隨姑蘇區(qū)茶花社區(qū)的老花農(nóng)張挺來到位于虎丘山風景區(qū)不波艇的盆景菊展廳。記者看到,展廳中的盆景菊最大直徑不超過一米,最小的僅巴掌大。五顏六色的菊花依托著蒼勁的植株老莖,在花盆中各自“拗造型”,集中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菊花隱逸、高雅、脫俗、自強的特質(zhì)。
“菊藝技師用枯木樁和山石等材料,將菊花栽培技術與蘇派盆景造型藝術相結(jié)合,通過嫁接、修剪、整形、扎綁等手法才能做好盆景菊,這不僅僅是門種花技術,更考驗菊藝技師的藝術修養(yǎng)?!睆埻榻B。
事實上,蘇州的藝菊水平不僅體現(xiàn)在盆景菊上,大立菊、塔菊、懸崖菊等也各具特色,“從范成大《吳郡志·卷三十土物下·菊》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宋朝時,蘇州人就能培養(yǎng)出一株著花千百朵的大立菊?!碧K州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原副校長蔡曾煜說,唐代觀賞菊的栽培逐漸興起,大多為庭園露地種植,此時唐詩中關于賞菊、詠菊的詩也開始增多。南宋時期,隨著政治、經(jīng)濟中心南移,菊花栽培中心也移向蘇州、杭州一帶。到了明代,蘇州賞菊之風繁盛,藝菊技藝進一步提升,明代菊譜中最早詳解菊花栽培技藝的專著《藝菊書》就出自蘇州。
承載著光輝的歷史,虎丘山下的新時代“菊農(nóng)”也沒有讓榮譽褪色。自2007年以來,虎丘園藝技術傳承工作室參與過多次中國菊花技藝全國評比,斬獲12個金獎。“這是國內(nèi)最高級別的菊花技藝比賽,每次都有很多城市參加,蘇州的藝菊受認可度很高?!辈淘险f。
既要會藝術造型,又要尊重自然生長,每位“菊農(nóng)”都是細節(jié)控、多面手
“很多人會說,種花不就是澆澆水嘛,但是養(yǎng)菊的細節(jié)可不少?!苯衲?2歲的王桂林是虎丘園藝技術傳承工作室的一員,他說,整個工作室的成員都是細節(jié)控、多面手。
以盆景菊的培育為例,一般人會用鋼絲繩來規(guī)定枝干和菊花的造型走向,而王桂林則會用棱鏡調(diào)整光照方向,以此為花造型?!按騻€比方,人在曬日光浴時可以自己調(diào)整姿勢,但是花在接受光照時可不會自己動,所以我們要拿著棱鏡不時調(diào)整光的方向,讓花按照設計方案生長。”王桂林說。
除了藝術設計,藝菊栽培也需要心態(tài)穩(wěn)、下手穩(wěn)。“這主要體現(xiàn)在我們做塔菊、大立菊的時候,要將花朵一層層往上疊。面對柔軟的花,需要手上有巧勁,這個很難把握?!苯衲?5歲的朱建忠是該工作室的負責人,他說,即使團隊里的老師傅,失敗兩三次后的心態(tài)都有可能崩潰,所以心態(tài)和手法都很重要。
“菊花栽培的獨特性更體現(xiàn)在其種類的龐雜性,需要對每個品種菊花的習性、培育方法都很熟悉?!痹诨ㄆ?,朱建忠為記者介紹了他們的“寶藏”——“這是帥旗,你看像不像古時候王帳邊的旗幟”“這兩盆菊花綠色的深淺不同,是因為光照強度不同”……朱建忠說,要想記住花圃里的近200種菊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這也正是菊花栽培的基礎。
朱建忠負責的花圃占地約5畝,菊花有近八千盆,把這些花澆一遍就需要近3小時,尤其在炎熱的夏季,菊花又擺放在室外,半小時到一小時就干了,每天都要澆水3遍?!傲⑶锖笫蔷栈ǖ目焖偕L期,水肥的需求也開始逐漸加大?;x不開人。”昨天,記者的采訪基本都在移動中進行,朱建忠時不時就要拿著他的澆水壺適時噴灑。據(jù)他介紹,扦插、拌土、翻盆、澆水……不僅操作不能錯,就連操作的時間節(jié)點也須嚴格依照時序。
每年推倒重來,入門至少需要5年,藝菊栽培技藝傳承仍需“金鑰匙”
目前,在虎丘園藝技術傳承工作室,只有五位從事菊花栽培的老師傅和兩名年輕徒弟,他們跟隨著朱建忠一道,每日打理著這近八千盆各色菊花。王桂林是五位老師傅之一,專注菊花栽培也有近30年。
如此繁重、單調(diào)又寂寞的工序,也讓藝菊栽培技術青黃難接?!霸谔K州,目前從事藝菊栽培的匠人非常少,僅在虎丘、留園有,而開設相關知識課程的學校也只有我們學校和蘇州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碧K州旅游與財經(jīng)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教師胡建新告訴記者,該校20世紀80年代左右還有老教師研究藝菊栽培,如今學校里連這門課程都不開設了。與一般盆景的栽種后可以長期養(yǎng)護、觀賞相比,菊花一年開一次花,次年就需要推倒重新栽種。因此藝菊栽培的“過程鏈”長、養(yǎng)護要求高、培育操作苦,學生至多是了解相關知識,進行理論對理論的了解與探討,卻沒有實操的空間和時間,“完整鏈”很難實現(xiàn)。
藝菊栽培想要入門,少說也需要五年。“不僅需要徒弟主觀愿意學,還要師傅愿意帶。不是自己琢磨就能琢磨透的。”朱建忠告訴記者,藝菊栽培的入門門檻相對較高,需要掌握自然生長和人工干預的平衡。僅以病蟲害干預為例,就需要根據(jù)季節(jié)及品種去考慮是事前預防還是事后治療,這些都需要經(jīng)年累月的經(jīng)驗。在他看來,若要把栽培技藝傳承下去,資金和人員只是“基本盤”,培育公眾對藝菊的興趣,提高菊花的社會及經(jīng)濟效益才是“金鑰匙”。胡建新也呼吁各方加大對藝菊及其栽培技藝的宣傳力度,提升大眾對藝菊的知曉度,同時探索以校企共建的方式,讓對此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甚至是市民到虎丘等培育基地進行長期學習,在實景實地去掌握藝菊栽培技藝的“完整鏈”。本報記者 劉達 李浛芃 陳兆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