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蘇州分會場,太倉港疏港鐵路、申張線青陽港航道整治、312國道蘇州東段改擴建和吳江康力大道工程項目準備就緒!”2月12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召開交通強省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進會,并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了2019年全省重大交通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蘇州作為分會場之一共有4個重大交通項目集中開工,涵蓋了鐵路、干線公路、航道整治以及省(市)際斷頭路,合計總投資近118億元。
此次重大交通項目集中開工,是蘇州貫徹落實“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zhàn)略,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力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蘇州堅持穩(wěn)中求進總基調,發(fā)揮交通運輸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重大舉措。
2019年蘇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聚焦區(qū)域一體,著力提升城市發(fā)展能級,是今年的工作重點之一,要緊緊抓住長三角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重大機遇,對接落實長三角發(fā)展規(guī)劃,加強與上海及周邊城市的全方位合作,推動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內的全方位發(fā)展。當前,蘇州正在按照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的“蘇州完全可以按照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進行自主規(guī)劃”要求,瞄準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更高目標奮進。“區(qū)域發(fā)展一體化的顯著標志是綜合交通運輸一體化。我們要把交通項目建設作為‘落實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經濟騰飛的強大引擎、民生改善的重點支撐’,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工儀式上,蘇州市副市長吳曉東說。
蘇州位于江浙滬的交界地帶,具有通江達海的地理優(yōu)勢,在長三角城市群和全省沿江沿海開發(fā)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直以來,蘇州市委市政府對于交通項目建設十分重視,并在2018年年初,出臺交通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包含九大類工程百余個建設項目,全力推進公鐵水等交通路網的全面發(fā)展。計劃實施以來,已先后開工建設通蘇嘉甬鐵路納入鹽通段、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桐涇路北延、太倉港集裝箱四期、張家港港區(qū)集裝箱碼頭改擴建工程等一大批重點項目。
此次集中開工的項目涵蓋鐵路、干線公路、航道整治和省(市)際斷頭路,各有特色。其中,太倉港疏港鐵路是江蘇省鐵路“十三五”規(guī)劃港口支線鐵路,也是納入《推動長江干線港口鐵水聯運設施聯通的行動計劃》的重點項目,對提升太倉港港口競爭力、延伸港口經濟腹地、促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吳江康力大道是蘇州對接上海的一條重要出省通道,將進一步推進蘇州與上海道路的互聯互通。而與昆山相關的申張線青陽港段航道整治和312國道蘇州東段改擴建工程,兩個項目投資額近百億。“將有力促進昆山交通發(fā)展再上新臺階,昆山交通事業(yè)由此翻開嶄新的一頁。”昆山市副市長徐敏中說。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蘇州交通基礎設施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立體化交通網絡體系已頗具規(guī)模。當前,蘇州高速公路網密度居全省首位,擁有滬寧城際高鐵、京滬高鐵、京滬鐵路等鐵路線網,建成“蘇滿歐”國際鐵路貨物聯運網絡;長江沿線太倉、常熟、張家港等港口已形成有效的水運網絡;成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率先在全省建成綜合交通運輸指揮中心,成為我國首個獲得智能交通世界大會舉辦權的地級市。
去年8月份,國家發(fā)改委正式對《蘇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guī)劃(2018-2023年)》作出批復,同意建設6號線、7號線、8號線及S1號線等4個項目,其中,S1號線成為連接蘇州、昆山、上海的東西向公共交通走廊。截至目前,蘇州已然形成了在鐵路、公路、航道、軌道交通等方面做好深度對接上海的立體化交通格局。
立體化大交通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蘇州與周邊城市特別是與上海的“同城效應”愈發(fā)凸顯,尤其是與上海毗鄰的吳江、太倉、昆山等縣(市)區(qū),坐享交通便捷帶來的利好,紛紛赴上海招攬資金招聘人才,即便是位于蘇州偏北的張家港,也因為區(qū)域內多條規(guī)劃和建設中的鐵路,而使其樞紐地位凸顯,成為吸引各方資源的重要砝碼。隨著立體化大交通體系向縱深推進,整個大蘇州承接上海的溢出效應的能力還將大幅增強。
蘇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陸文華認為,交通的使命是通暢、通達、互聯、互通,打破地理與行政邊界的阻礙。面對區(qū)域城市之間的競合關系,交通要主動接軌,通過交通能級的提升優(yōu)化蘇州的區(qū)位條件和輻射范圍,能縮短物流距離,增加資源互動,提升投資熱度,從而加速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進程。
據悉,2019年度,蘇州市交通項目總投資達1220億元,年度完成投資計劃102億元,主要向鐵路、公路、航道港口和場站建設傾斜。其中,鐵路建設爭取早日形成“豐”字形鐵路格局;公路網絡尤其要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機遇,主動融入對接上海等周邊城市;港航水運以水運工程項目建設為抓手,打通鐵水、公水聯運、水水中轉的通道,同時通過建設大項目支撐港口發(fā)展;綜合運輸場站深入推進布局和規(guī)劃建設,滿足群眾出行實現由“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轉變。
“只有交通服務的基礎設施、服務能力順應甚至適當超前謀劃,并始終保持快速發(fā)展的活力,不斷挖掘縱橫延伸的張力,才能在城市群中呼應集群效應。”陸文華說,面對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的要求,蘇州將建設和地方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大交通格局,立足于與上海共同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公鐵水空港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交通先行助力城市高質量發(fā)展。 張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