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印象中,淠史杭是什么顏色?
是群溪拂過山崗、草木蔓發(fā)的綠意,還是萬流滋養(yǎng)農(nóng)田、迎來豐收的金黃?
我說,淠史杭是紅色的。
(資料圖)
這紅色,是千軍萬馬肩擔手抬的一腔熱血,是把生命留在建設一線的極致忠誠,更是創(chuàng)造不可能的人間奇跡。
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科學求實……淠史杭用14年塑造的精神,在65年后的今天,依然閃閃發(fā)光。
【決策】
昔日的江淮丘陵地區(qū),無雨則旱,有雨即澇。
有史料記載,從1383年到1949年的566年間,有記載的水旱災害達357次。
這其中,旱災的危害更頻繁也更慘烈。六安地區(qū)曾有過“曬死雞”“曬網(wǎng)灘”“死人堰”等世代沿襲下來的地名,可見旱災已經(jīng)深深浸透百姓的血淚。
要么赤地千里、顆粒無收,要么百川沸騰、高崗為谷……“走千走萬,不走淮河兩岸”,說透了淮河之災,道不盡百姓苦難。
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下,大別山區(qū)陸續(xù)興建攔蓄洪水的大型水庫。隨后,利用上游水庫蓄水灌溉,建設淠史杭灌區(qū)從規(guī)劃走向實施。
從1958年8月開工,到1972年9月基本建成,14年間,80萬江淮兒女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氣概,完成土方工程6億立方米、打通各級渠道2.5萬公里,變水害為水利,把昔日貧瘠之地變成今天的千里沃野,創(chuàng)造了堪稱世界治水奇跡的淠史杭灌區(qū)。
然而,建設之初,一切和想象的仿佛不一樣。
淠史杭工程上馬之時,并沒有納入國家計劃,沒有立上項。沒立項,意味著缺少必要的供應和保障。
一邊是連年天災,一邊是物資匱乏,六安人民的選擇是——白手起家、自力更生。
民工們挑著擔、推著車、男女老少前呼后擁,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工具、被子是自家的,就連口糧和蔬菜,也是自帶的。
一時間,六安、壽縣、霍邱、肥西、舒城、長豐、廬江等地數(shù)十萬治水大軍奔赴淠史杭工程建設工地。他們以日正常上工50萬人、日最高上工80萬人的“人民治水”戰(zhàn)爭,完成了新中國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qū)。
【智慧】
1958年8月19日,時任淠史杭工程總指揮的趙子厚在橫排頭工地開挖第一鍬土,拉開了灌區(qū)建設序幕。
淠史杭工程興建之初,中國正處于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建設困難重重。
當年參加工程建設的有六安、巢湖、合肥、滁州和河南省兩縣等地近百萬治水大軍,以鐵鍬、十字鎬和獨輪車等原始工具,戰(zhàn)斗在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沒有水泥自己造、沒有炸藥自己熬、沒有木料自己捐……灌區(qū)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專攻切嶺工程的“洞室爆破法”,發(fā)明了專攻“馬肝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運輸工具“倒拉器”,還有渠道量方、運土器、軌道運土等,以人民的聰明才智克服建設中的千難萬險。
樊通橋地下的黃礓土,俗稱“馬肝土”,這種土“天晴硬似銅,下雨一泡膿”。民工們一鎬刨下去,只能刨起鵝卵石大的一塊。六安民工劉美三帶領十幾人反復試驗,研究出了“劈土法”——先在作業(yè)面下挖一條長溝,在溝里向土方挖進一到兩尺,形成空腳,再在作業(yè)面上方地面一到兩尺的地方釘木樁,釘入一定深度,崗土漲裂,自動倒下。這一方法提高挖土工效50倍,迅速在工地上推廣開來,還有其他省的水利工程專程派人來學習。
在淠史杭建設工地上,最艱巨的勞動是運土。平地挖河,運土就已十分吃力,切嶺、填方運土更加艱難。肩挑重擔,一天上下百余趟,再強壯的身體也頂不住。于是,群眾迅速發(fā)明了一種快速轉運土石的先進工具——“倒拉器”:在崗嶺高坡倒土處固定一個滑輪,兩人一組通過滑輪穿過的繩子操控一輛車,一人向上推車,一人往下拉繩,九百斤重的一車土石,就這樣被輕巧地運上高坡。
根據(jù)“倒拉器”的原理,各式各樣的運土工具在建設工地上不斷涌現(xiàn)。“倒拉器”大大解放了勞動力,它與“劈土法”和“洞室爆破法”被稱為淠史杭工程建設的“三大法寶”。
【熱血】
開山劈嶺,引水上崗,在當時那個年代,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始終把一腔熱血奉獻給淠史杭工程,甚至把生命留在了建設一線。
切嶺開河:10米以上深切嶺98處,最深達26米。
黃昌棟是淠史杭工程總設計師,建設時期,他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1964年5月,黃昌棟病倒了,吃不進東西,瘦得皮包骨頭。就是這樣,病床上的他仍然對工程修正規(guī)劃提出了40多條建設性意見。
最后的日子里,黃昌棟的心愿是再到五里墩切嶺上去看看。1964年5月31日,42歲的黃昌棟在淠河邊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時光。離世后,他被安葬在六安淠河總干渠岸邊。
魏勝德是淠史杭工程委員會副書記,也是將軍山渡槽建設的主要指揮者。1969年底渡槽建設開工后,他日夜堅守在工地一線,超負荷的工作,讓他根本無暇顧及嚴重的肝病。1970年11月,這位48歲的山東漢子在勞累和重病中永遠閉上了眼睛。彌留之際,他還一直在念叨“將軍山……我要回工地去……”
橫排頭建成通水。
挖灃西干渠時,18歲的鄧傳英便響應號召,成為女子青年突擊隊的勞動號子手。60年后,鄧傳英因為勞動留下了病根,已經(jīng)臥床不起,但她依然能唱起當年的勞動號子。
在龍河口水庫建設工地上,21歲的許芳華帶領“劉胡蘭突擊連”,用血肉之軀保護了龍河口水庫大壩,喊出了“人在、壩在”的鋼鐵意志。
在橫排頭渠首建設工地,工人崔如森不畏烈日,肩扛手抬百斤重的石塊,累了也只說一句:“大家心里只有干活,讓干就干,不講辛苦!”
他們,是淠史杭工程千千萬萬名建設者中的一員。也許,還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無法知曉;甚至,那些把生命留在一線的建設者,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他們的名字。
但,我們知道,他們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努力,甚至每一顆閃光的生命,都已經(jīng)匯進淠史杭的歷史長河,融進淠史杭精神,立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傳承】
橫排頭渠首樞紐工程。
傳承,是淠史杭精神65年來始終跳動著的、最有力的脈搏。
今年已經(jīng)84歲的淠河管理局退休職工黃定穩(wěn)是淠史杭工程第一代建設者。他的小兒子黃志成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成為淠河管理局官亭分局劉圩段的一名基層水利人。
如今的淠史杭灌區(qū),“淠二代”“淠三代”不勝枚舉。幾代人為淠史杭奉獻一生的故事,正是“淠史杭精神”代代相傳的最好注腳。
經(jīng)過65年歲月洗禮,淠史杭工程發(fā)揮著巨大的綜合減災防災作用,也與時俱進地走進新時代。
從1996年以來,淠史杭灌區(qū)陸續(xù)進行了渠道節(jié)水改造、工程除險加固、運行管理標準化,完善了工程體系,大大提升了服務功能。
據(jù)統(tǒng)計,65年來,淠史杭灌區(qū)累計灌溉供水1786億立方米。以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37米時,相應庫容為20.7億立方米”來換算,幾乎提供了相當于80個巢湖庫容的灌溉用水。
如今的淠史杭灌區(qū)風景如畫。
不斷優(yōu)化管理,持續(xù)建設現(xiàn)代化灌區(qū),讓“老灌區(qū)”煥發(fā)“新面貌”。
“進入新時代,我們將大力弘揚淠史杭精神,推動灌區(qū)高質量發(fā)展,為區(qū)域糧食安全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更加有力地水資源保障?!卑不帐′氖泛脊鄥^(qū)管理總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兼紀委書記張義峰說道。
未來,淠史杭將基本完成灌區(qū)分干渠以上骨干工程配套達標和30萬畝以上灌區(qū)現(xiàn)代化改造試點,建成淠史杭數(shù)字灌區(qū),加快灌區(qū)水系聯(lián)通,在全省率先建成數(shù)字灌區(qū),在全國率先推進現(xiàn)代化灌區(qū)改造試點,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現(xiàn)代化灌區(qū)。
從歷史中走來,淠史杭始終未歇;向未來奔去,淠史杭使命在肩。
青山綠水紅土地,人間奇跡淠史杭。65年后,當我們再次談論起淠史杭,談起淠史杭精神,心頭一定縈繞著一片鮮艷的紅色。那是江淮大地上的一面旗幟,永不褪色,代代傳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