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的《杜近芳口述實錄》一書,記錄了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的藝術人生。杜近芳“生于亂世,長于治世,成于盛世”。她身世飄零,與戲結緣,被賣給封建把頭,倔強提出必須先拜名師王瑤卿學戲,才肯跟其走;新中國成立后,她和王瑤卿、梅蘭芳兩位師父以及馬少波各劃一根火柴,燒毀“賣身契”。獲得新生的她加入中國京劇院,與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等京劇名家共同整理老戲、創(chuàng)作新戲,推出一批京劇經典之作。在杜近芳代表劇目中,不僅有屬于青衣、花衫的《白蛇傳》《謝瑤環(huán)》《玉簪記》,還有屬于刀馬旦的《佘賽花》、屬于花旦的《桃花村》《西廂記》,以及現代戲《白毛女》《林海雪原》《紅色娘子軍》等。
在新中國處于百業(yè)待興時期,她熱心為大眾演出,參加義務勞動;當戰(zhàn)火燒到鴨綠江邊,她積極到抗美援朝前線慰問演出;在中法建交、中古建交等重要時刻,她作為文化使者,用藝術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把京劇推廣到世界。
全書不僅講述杜近芳波瀾起伏的人生,還對其藝術理念和藝術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在學藝過程中,她恪守恩師王瑤卿的箴言“學源不學流”,同時“學流溯于源”。何為“學源”?其一,學京劇正宗的源頭,基礎要堅實。梅蘭芳更有意讓她“近芳”,近而不似,體現“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理念。此外,她向程硯秋學青衣唱法,向荀慧生、于連泉學花旦表演,向閻世善、李金鴻學武旦技巧……學什么,她都“取法乎上”。其二,學藝術之源,向生活學習。她注重揣摩戲情戲理,注重研習人物塑造,在生活的源頭活水中探求藝術真諦。
全書重點總結了杜近芳在人物塑造、程式化用等方面的創(chuàng)造經驗。她強調“看到人物心理”“抓住人物靈魂”是“戲核兒”。這離不開習文、學史、讀理論,要下足戲外之功。比如,在《白蛇傳》中,她注重突出白素貞身上的真、善、美,賦予人物新的內涵,展現出明麗的風貌。
善用程式塑造新形象,堅持程式服務于人物,是杜近芳另一重要藝術經驗。同樣是“女扮男裝”,她塑造的祝英臺文雅秀美、謝瑤環(huán)富有英氣,前者穿男褶子飄逸,后者穿男蟒袍穩(wěn)健,塑造出舞臺上的新形象;《玉簪記》的妙齡少女陳妙常、《紅色娘子軍》中的巾幗英雄吳清華,也具有動人心扉的感染力,她用情感激活程式、用程式營造戲劇氛圍,用身段之美表達出豐富戲曲內涵。她善于挖掘角色所處之境、體驗角色所生之情。在觀看日本松山芭蕾舞團演出的《白毛女》后,她用10天時間創(chuàng)排京劇《白毛女》。她用跳躍、清朗的南梆子唱腔,為純樸、清麗的喜兒開場定調;當喜兒從黃世仁家逃出時,她用蒼涼、高亢的高撥子唱腔抒發(fā)人物內心的緊張和憤怒;喜兒藏匿深山時,她用蒼涼凄美的反二黃唱腔表現凄苦和堅忍。杜近芳聲型脆亮、通透,剛而不拙、甜而不媚,咬字歸韻力度大、清晰度高,用唱腔塑造出喜兒鮮明的聲樂形象。
在《杜近芳口述實錄》附錄中,首篇是她的《京劇的傳承要“追源溯流”》一文。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杜近芳如何以塑造人物為藝術追求,如何為塑造好人物而精選程式、化用程式、創(chuàng)造新程式。杜近芳說:“我這輩子,戲沒唱夠,下輩子還要唱戲。”這是一位藝術家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仍在打磨自己的代表作,依然在努力讓自己的作品日臻完美?!抖沤伎谑鰧嶄洝纷屛覀兛吹剿囆g家貫穿一生的治藝精神,這對今天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滋養(yǎng)、是財富、是啟迪。(趙景勃)
(作者為中國戲曲學院原副院長)